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提案选登 > 文章内容
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提案选登:17号提案
来源:专办二科     发表于: 2016年11月23日   浏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庆市政协十四届委员会

第四次会议委员提案第17号

案    由:关于在刘文典墓地高家山修建刘文典纪念馆及安徽近现代教育陈列馆的提案

提 案 人:市九三

审查意见:请宜秀区政府主办,市文广新局协办

内    容:

一代国学大师刘文典于1958年7月15日病逝于昆明,1959年其家人遵其遗嘱将其骨灰葬于现大龙山镇燎原社区高家山。刘文典墓于2013年公布为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

刘文典(1889-1958),字叔雅,祖籍怀宁。出生于合肥。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国立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教授。早年曾师从陈独秀、刘师培,后留学日本。参加过同盟会、中华革命党、九三学社等进步组织,曾任孙中山秘书。“五四”期间,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担任英文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云南大学一级教授。被推选为全国政协第一、二届委员。

刘文典墓与安庆师范大学新校区东大门相隔不过一里路程。刘文典以国学大家的风范,严谨的治学态度博得师大学子追慕。课余时间以及清明等重要节假日,同学们会三五成群,自发前往墓地凭吊、读书。

在安庆师范大学的办学历史中,刘文典是创始人之一。1928年8月,安徽大学文法学院成立,省下令聘刘文典任文学学院院长,主持全校校务。9月安大本科开始上课。后因刘文典出言顶撞蒋介石,遭到免职拘押,并被迫离开了安庆。当时的安徽大学很有影响,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称。正因为有这一段办学经历,现在的安徽大学尊崇刘文典为其第一任校长,并在大学校园里立刘文典雕像,开辟刘文典纪念室供学子们永远瞻仰。

相较于安徽大学,安庆师范大学是民国时期安徽大学原址,它更多地承载了安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在办学初期的敬敷书院中,全祖望、刘大魁、姚鼐、王宽吾、汪宗沂等担任过山长或主讲,黄宾虹、房秩五等曾就读于书院。在后期的安徽大学创建中,严复、徐锡麟、光明甫、王星拱、何鲁、杨亮功、陶因等担任过校长,郁达夫、苏雪林、朱湘、冯沅君、苏曼殊、许杰、姚永朴、陈望道、周予同、吕思勉、丁绪贤、等曾在此传道授业,熊成基、范传甲、倪映典、柏文蔚、方振武、邢公畹、孔凡礼等曾就读于此。现存于安庆师范大学老校区的敬敷书院和安徽大学红楼因其见证了这段历史,而于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加之现在的刘文典墓,与安庆师大新校区隔路相望,更是冥冥之中的巧合。

鉴于以上原由,提出如下建议:

一、名人及历史文物是一个地区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它寄寓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刘文典作为安徽高等教育创始人之一,是关心和创建安徽教育众多先贤的杰出代表。因此应广泛征集历史资料,在刘文典墓地创建刘文典纪念馆和安徽近现代高等教育陈列馆,展示安徽近现代教育史,可以为刚刚升格的安庆师范大学再造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线。使师大学子仰慕先贤、追思历史,培植和弘扬“敬敷、世范、勤学、笃行”的学术传统,重铸百年老校的辉煌,提高师大的社会影响,使百年老校在激烈的校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列。同时,建成后的展馆可以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开放,从而激发广大青少年和社会人士了解安庆,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刘文典墓地位于大龙山镇,是宜秀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因而展馆的建设对于龙山凤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于安庆市政协十四届第四次会议第17号提案的办理情况

案由:关于在刘文典墓地高家山修建刘文典纪念馆及安徽近现代教育陈列馆的提案

提案人:市九三

办理单位:宜秀区政府

九三学社安庆市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在刘文典墓地高家山修建刘文典纪念馆及安徽近现代教育陈列馆”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刘文典作为安徽高等教育创始人之一,是关心和创建安徽高等教育众多先贤的杰出代表。刘文典墓是位于我区大龙山镇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7月,我区向省、市文物主管部门提出了关于刘文典墓周边环境整治的相关报告,市文物局组织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了省保单位刘文典墓周边环境整治的方案编制,现该方案已经上报省文物局报批,省文物局原则同意该整治方案。下一步,市文物局将通过省保维修资金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待资金落实后,通过公开招标方式,进行施工。

感谢你们对我区文化文物建设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庆委员会  技术支持:智海网络
办公地址:安庆市菱湖北路30号  邮编:246005  值班电话:0556-5346200 传真0556-5346218
皖ICP备13013850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02000071号   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