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庆市政协十四届委员会
第四次会议委员提案第10号
案 由: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提 案 人:致公党
审查意见:请市农委办理
内 容:
目前,我市农业产业是第一个突破1000亿的产业,在全省排名中,龙头示范企业等各方面指标靠前。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是实现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市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农业生产形势的重大变化,现行科技体制、科研方向等已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创新主体、市场主体、推广主体相分离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科研人员,并未真正将农业科技产业化作为科研工作的主体,往往满足于理论研究、论文的发表,较少考虑农业生产领域的实际应用;多元化的科技投入及回报机制尚不完善;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科研单位自我发展能力较差,科研手段和条件落后,以至于高级科研人才严重流失;科技推广服务相对滞后,技术中介组织疏于管理等。
同时,作为农业科技产业化主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难题,企业规模小,档次低,产品竞争能力差,市场份额占有率低,辐射力不强,带动效应不明显;资金投入不足,税负过重,企业扩张乏力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
为此,建议:
一、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强化农业科研管理。一是在安庆师范大学增设农业专业,弥补因安庆农校的撤并带来的农业人才的不足。二是要以市场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强政策引导,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要围绕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这一目标,加快建立机构布局合理、学科结构严谨、人员精干高效的农业科研开发体系。对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农业科研机构,应赋予其自主经营销售权,为其申领生产经营许可证提供方便。三是科研单位要确立农业科技产业化的主体地位,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规范科研行为,重大农业科研项目立项,要通过专家论证或投标、中介评估,择优委托;要建立项目绩效体系,加强跟踪、检查,实行项目主持人制度等,以提高科研活动效率。四是要鼓励农业科研工作者深入农业生产实践,了解社会需求,因地制宜选好科研项目,使科研更贴近生产实际,科研成果更便于转化推广。
二、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龙头企业。扶持农业科技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业科技龙 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要坚持择优发展战略,加速优势产业发展。要根据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和国家产业政策,抓好区域布局,促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适宜区域集中,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企业集团和产业生产链。进一步完善落实国家扶持龙头企业政策的各项措施,并考虑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促进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打造龙头企业、精品名牌,不断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三、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一是要切实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欠发达的现实决定了农业科技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各级财政安排的科技和农业经费中应保证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并保证其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二是要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成立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基金,支持农业高科技研究,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奖励科研人员。三是通过税收、贷款、市场准入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四、完善农业科技产业化的中介组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是科技与应用、生产与消费不可缺少的纽带,是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助推剂。一方面中介组织通过认真评估和筛选,可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中介组织更了解企业、市场的需求,有利于农业科技与市场的衔接。一是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关于科技中介的法律法规,规范其行业行为。加强管理、着力引导各种技术创新服务机构、技术评估机构以及技术经纪机构等农业科技中介组织,为加速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转让提供良好的服务。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服务机构,为农业企业特别是广大农民提供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二是要因地制宜,加强区域中介机构建设。要根据资源和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健全区域中介服务体系,逐步实现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建立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和涉农企业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三是要积极培育技术市场,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科研成果开发单位和个人提供交易场所,组织流通渠道,形成技术商品转让信息网,使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市场上流通。
五、发展农村教育,培养现代农民,提高农业劳动者的信息认知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应高度关注农村教育。在加大教育投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扩大高中的数量和办学规模,发展优质高中和职业高中,让尽可能多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学习。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尤其要加强对青年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要继续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手段,组织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配合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面向农村、农民开展科普活动,举办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注重实效的讲座、培训班,为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多办实事、好事。
关于安庆市政协十四届第四次会议第10号提案的办理情况
案由: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提案人:致公党
办理单位:市农业委员会
办理情况:
市农委对该提案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由于种种原因,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壮大。为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我市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强化政策资金扶持,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近二年制定的《安庆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均从市财政设立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了“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比如《安庆市2015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第七条第15项“与境外合作建立农业科技园区、聘请境外技术专家引进推广境外专利技术,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引进、推广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成果的,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安庆市2016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第五条第22项“对当年引进推广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成果的,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对当年创建国家、省良种场(保种场、现代种业示范场)的,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
二是高度重视乡镇站(或区域站)条件建设。2011-2013年中央下达我市9个县(市、区)(不含宿松县)94个乡镇站(或区域站)条件建设计划任务,项目计划总投资2484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883万元、县(市、区)配套投资601万元,新建站30个、改扩建64个。目前各乡镇站(或区域站)条件建设计划任务基本完成。各县(市、区)乡镇站(或区域站)“三室一厅”业务用房建设均有所提高,并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或争取资金为各乡镇站(或区域站)配置了检验试验、培训、办公所需仪器设备。
三是认真组织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根据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2012年起“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在我市实现全覆盖,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健全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并规范管理,90%在编在岗农技人员开展了包村联户服务;各县(市、区)均建立了2—3个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抓好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发布与推广;培育科技示范户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每年对参加包村联户服务的农技人员普遍进行一次能力提升集中培训;强化了对农技人员服务责任制绩效考核,并与奖惩挂钩。全市均实行了农技推广包村联户制度,每年关键农时都有近两千名农技人员在田头蹲点服务农民。目前我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0%、95%和80%。
四是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职业院校等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而高校作为农业科技研发、创新和应用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建立市校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2014年市政府与省内高校安徽农业大学经过认真磋商,签署了市校合作框架协议,计划从2014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市建成优质粮油、高效园艺、特色水产、有机畜禽、生态林业等“五个百万基地”,“五个百万基地”建设是我市实施农业产业化“5211”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校双方遵照“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真诚协商、共促发展”的原则,建立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构建长期稳定友好的市校全面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社会互融互促和谐发展。
安徽农业大学围绕我市“五个百万基地”建设,在规划制定、智力支持、技术支撑、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扶持。围绕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以集成推广先进适宜技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按照“五个百万基地”建设目标,我市以岳西、潜山、太湖县为主,发展高山有机和绿色蔬菜基地5万亩;以大别山南麓、沿江洲圩、低山丘陵地区为主,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基地20万亩;在宜秀区、迎江区城郊结合部,建设10万亩苗木、花卉、水果等高效园艺景观基地。同时,在岳西、潜山、太湖、桐城、宿松等五县(市)的大别山浅山区和市域其它丘陵地区,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生态休闲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在大别山区发展以油茶、食用菌、中草药、高山蔬菜、板栗、核桃等为主的林下有机种植业、以陆生畜禽为主的林下有机畜禽养殖,同时大力发展板栗、核桃、油茶等采集加工和森林旅游业;在低山丘陵区发展以油茶、中草药、板栗、瓜蒌、间作农作物等为主的林下绿色种植业,以陆生禽畜为主的林下绿色养殖业,同时大力发展板栗、油茶等采集加工和利用森林资源实施农家乐休闲业。
通过“五个百万基地”建设实施,我市农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2015年,全市新增农业产业化规上企业41家,总数691家,居全省第一,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3家,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3家。桐城市被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望江县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填补了两大“国字号”空白,全市农产品加工值达1140亿元,居全省第二。
五是精心组织、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健康有序发展,2014-2015年,我市连续两年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973人(不含宿松县),其中:生产经营型4483人,专业技能型240人,专业服务型250人。中央和省财政共投入1390万元培育职业农民,市县农委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育目标,积极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两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孵育工作,进一步加快了我市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步伐,拉长了我市农业的短腿,补足了我市农业的短板,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引擎作用。
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被列入民生工程。全市计划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530人(不含宿松县),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300万元,居全省第一,占全省任务数5万人的13.06%,比人口大市阜阳市、亳州市和六安市分别多1450人、1580人和224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3000人,专业技能型600人,专业服务型2130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人才800人。截止到7月25日,全市培训已培训6158人,参培率为94.30%,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2902人,参培率为96.73%;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470人,参培率为78.33%;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2030人,参培率为95.31%;电商人才756人,参培率为94.50%。
六是培育多元社会化服务组织。稳定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一站式”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及村级服务站点。大力培育合作服务组织、服务型农业企业和社会服务组织等经营性服务机构,重点发展全要素、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集团化服务企业。2015年全市新增家庭农场900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7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62家,其中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0家。挂牌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措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