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社情民意 > 文章内容

社情民意

 

第2期(总·87)

安庆市政协调研室编印                 2017年3月21日


关于做好“再生稻”栽培新技术

推广工作的建议

“再生稻”是利用一定的栽培措施,促使收割后稻茬上腋芽萌发成苗,并且抽穗结实的“一种两收”型一季水稻,近年来在我国主稻区如我省及福建、四川等地得以推广应用。   

2013年起,经袁隆平院士推荐并免费提供试验稻种,我市老科协组织桐城青草凤鸣农业循环经济开发有限公司,进行“超级稻加再生稻”栽培新技术试验,四年累计种植示范面积942亩,在遭遇多种不良气候条件下,平均亩产达832.12公斤。初步统计2016年全市“再生稻”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

我市属推广“再生稻”的适宜区,大力推广“超级稻加再生稻”技术意义重大、收益可观。一是可以进一步保证粮食安全,“一季中稻加再生稻”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产量;二是经济效益可观,四年示范“一季中稻加再生稻”比“麦茬稻”亩均增收380元左右,比“双季稻”亩均增收250元左右;三是促进农业生态循环发展。“再生稻”可实现稻草基本还田,改善土地条件。四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办法,“再生稻”化肥、农药用量仅“双季稻”的1/2。通过四年试验示范,专家和试种大户一致认为一季“中稻加再生稻”是省种、省工、省肥、省药、节水、调剂劳力、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效增收的新栽培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为此建议:

一、加强领导。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成立由农业、科技、财政、粮食等部门组成的“再生稻”新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出台相应政策措施,统一组织全市“再生稻”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二、制定规划。在总结前几年全市“再生稻”示范工作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市政府每年拿出一定专项资金扶持“再生稻”发展。

三、强化科技支撑。在农业、科技部门组织安排下,加强“超级稻”高产、优质新组合引进、筛选示范,不断提高“再生稻”的品质。开展“再生稻”稻谷加工技术研发,争创优质米品牌,对作出重大贡献、表现突出的科技人员给予研发经费支持。

四、实现融合发展。探索、引进、示范适宜“再生稻”栽培技术的农业机械,开展农机农技相互融合试验研究,进一步提高“再生稻”的产量和效益。

五、实行奖补。建议市政府将“再生稻”列入发展现代农业奖补资金条款,对“再生稻”种植达到一定面积的大户进行表彰,给予一定奖励。

六、大力开展技术培训。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科技人员、种植大户到外地参观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大力推广普及新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同时制定促进加工、销售奖励措施,实现优质优价。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庆委员会  技术支持:智海网络
办公地址:安庆市菱湖北路30号  邮编:246005  值班电话:0556-5346200 传真:0556-5346240
皖ICP备13013850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02000071号   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