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我市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若干建议
市委、市政府:
根据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共同制定的2015年度重点民主协商计划安排,市政协组织调研组于8月至10月,围绕“城区大气污染防治”专题开展调研,形成《关于我市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10月27日,召开专题协商会进行了协商交流。
会议认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强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城区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省定控制指标全面完成。但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防治措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城市扬尘及餐饮油烟污染顽疾难以消除,机动车尾气排放总量控制任务艰巨,季节性、时段性、区域性污染时有发生。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一、强化监管,健全机制,不断提升我市大气污染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1、健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建立完善部门、区域间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环保、城建、城管、经信、商务、公安、交通、农业、安监等部门间协作配合,同时加强区区、区县之间协调联动,防止城乡结合部等处出现监管死角。
2、编制大气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总结前期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成功经验,认真谋划“十三五”期间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目标任务,从建设生态强市的高度,以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要求为基础性约束指标,编制我市大气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
3、建立城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数据库。加强空气污染防治专项研究,组织专门力量研究我市城区大气污染成因、成份以及污染物传输、集聚规律和治理措施,编制完善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建立污染源数据库,对大气污染点源实行清单销号管理。
4、加强监管,强化奖惩力度。定期开展督查活动,切实推动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对重点污染行业和有关企业要不间断加强监管,发现问题的,要通过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定期通报、行政约谈、挂牌督办、区域限批等综合措施,做到行政监管和经济处罚相结合,处罚结果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对认真执行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的相关组织和企业给予奖励,对主动上环保项目的企业给予一定政策扶持。
二、突出重点,合力攻坚,确保实现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5、加快退城进园和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城区居民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推进传统产业的工艺和装备改进升级。对于搬迁中和退城进园后的老厂区,要注重保洁,不能任其尘土飞扬。严格执行国家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和行业标准,发挥标准的引导和倒逼作用,加快传统产业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抓好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和生物质成型燃料,提高清洁能源占比,培育一批节能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没有集中供热的工业园区要尽快实现集中供热,园区的食堂、洗浴等后勤保障设施也要实行集中供给供应,由分散治理变集中治理,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效率。
6、强化建筑施工场地扬尘管控。有关部门要加大整治力度,彻底改变建筑施工现场道路无硬化、车辆无清洗、现场无围挡、运输无密闭、拆迁无覆盖等乱现,坚决纠正污染防治设施设备不使用、当摆设的问题。对由于不文明施工造成大气污染的企业,要纳入诚信档案向社会公布,并列入重点项目招投标诚信黑名单。要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规定凡建设规模项目工程的,都必须安装车辆自动冲洗设备,对不按要求安装的新建项目不发施工许可证,在建项目不准上路运输。
7、加强城市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落实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奖补方案,鼓励提前淘汰。扩大对黄标车限行区域和限行时段管理,加大路面执法和处罚力度,倒逼黄标车淘汰。城区国有企事业单位要带头推广和应用环保清洁的新能源车。加大公交车支持力度,着力研究解决中北巴士公司黄标公交车淘汰问题。建立完善市区自行车道路交通系统。适时开展对以传统能源为主的机动车增长量和城市可以容纳的保有量控制的可行性研究。
8、重视身边污染源治理。持之以恒抓秸秆禁烧,加大对秸秆有效利用途径和方法研究,千方百计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深入开展文明环保祭祀及喜庆活动,研究烟花爆竹在城区禁放、限放的强制性管理规定及相关措施,划定禁放区域和禁放时段。在没有公共烟道的商住一体化建筑、居民楼内,严禁新建餐饮服务项目,要督促既有的餐饮服务企业和单位食堂按照规范要求安装油烟净化设备,并保证其稳定运行。引导分散的摊点相对集中,减小油烟扩散范围。涉及弱势群体的小茶水炉、烧烤摊点等,对主动关闭或选用清洁能源装置的,给予一定补贴。改用清洁能源的经营户,供电、供气部门在安装和使用上应免于安装费,电气价格与居民消费同价。
9、完善城市森林生态和湿地生态系统。巩固我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积极推进覆盖城乡的植树造林活动,完善城市森林生态和湿地生态系统,构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在工业园区和企业周边、城市不同功能区之间,规划建设绿色隔离带。深化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的空间结构和总体布局,挖掘城区自然通风潜能。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加速新河水系治理,扩大水域面积,尽量使城区内分散的小水域实现互联互通,通过治水减低大气污染物浓度。
三、加强宣传,区域联控,积极营造全民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的良好舆论氛围。
10、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广泛开展大气环境保护宣传,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大力树立低碳生产、低碳生活、低碳出行、低碳办公的先进典型。培育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从社会各界人士中聘请环保特约监督员,实施公众有奖举报,曝光大气污染典型案件。
11、加强与周边地市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通过专题对话、媒体互动等,加强与周边地市的沟通、协作和宣传,推进建立区域性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
12、积极争取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大气污染防治。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通过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分包服务、第三方运营等方式进入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参与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支持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大气环境保护公益活动。